江南名镇中,我最耳熟能详的是乌镇。从杭州出发,一个小时便可到达目的地。 一个文气荡漾的地方,必须少不了酒香。乌镇的酒香来自高公生槽坊里的“三白酒”。一走进槽坊,阵阵浓郁的酒香扑鼻而来。酿坊全是酿酒的坛坛罐罐,一口大缸里还有用了一半的白糯米,那是酿酒的主要原料,作坊的酿酒师傅告诉我们,一般用四斤大米才能酿出一斤酒来,所谓“三白”,就是用白糯米、白面、白水来酿酒。旁边的柜台里全是各种包装的“三白酒”,柜台的一角还有一坛专供游人品尝。有诗说千年乌镇千年酒,这千年之中不知“三白酒”成就了多少诗文,留下了多少酒事美谈。 高公生槽坊旁边,就是茅盾的故居。四开间两进两层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分东西两个单元,是茅盾的曾祖父分两次购买。老屋临街靠西的一间房是茅盾曾读过书的家塾,故居内部的部置简单,却散发着沈家世代书香特有的静雅之气,而且整个乌镇的文化气氛又是那样的浓厚,感觉这样的地方出一个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文化部长,是没有什么稀奇的。以《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白杨礼赞》等为代表,这位从乌镇走出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家,把他在乌镇积蓄的文化能量,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做了最为精彩的释放。其中《林家铺子》写的就是这个千年古镇,是那个时候风云变幻的一个缩影。我想,茅盾是幸福的,因为他是乌镇的孩子;乌镇是精彩的,因为她抚育了茅盾。而我是幸运的,因为有一次在乌镇拜会茅盾的机缘。 乌镇的动人之处,还在于她的古桥。乌镇自古文人荟萃,古桥自然也透着文人书香,使乌镇增添了几分文墨香气:“一渠翠染诗人袖,终古波清客子心”,“浦上花香追屐去,寺前塔影送船来”,“水隔一溪依依人影,塘开三里济济行踪”......旧时的乌镇,据说有120座桥,称得上百步一桥,像这样清丽的桥联,在乌镇够你去品读的。只可惜,千百年来风雨侵袭,加上功用的褪化,古老的石桥消失了许多,有的石桥已经变成了钢筋水泥桥,有的已经废弃不用,桥墩的石座上也长起了茂密的青草,渐渐萧条下去。但目前镇内尚存的古桥还有四十多座,数量之多仍傲视江南六大古镇。 戏台是一个文化古镇的标志,乌镇最宽敞的地方是戏台一带,从高高的戏台中以想象它当年的热闹场面,今天却是另一番景象了。我到的时候,戏台上有几个演员在唱地方的古装戏,台下看者寥寥,大概是实在没有办法听懂一句唱词的原因。但演员一招一式,都有板有眼,而且唱腔清亮,底气十足。也许这种执着和敬业的精神,是乌镇文化千年不衰的原因吧。 过了戏台旁的一座石桥,继续走。这时发现走的是河对岸的另一条街,青砖铺成,沿河是长长的廊道,有许多手工作坊和小商店,卖的东西很多,其中有乌镇的特产“姑嫂饼”。沿河边有几处码头,泊着摇撸船,撑船的都是古铜色皮肤的老船夫,和那船,以及船后的枕河人家,浑然一体。只是船少得冷清,水巷是格外的安静——毕竟那些秀才中举的热烈场面在这样的水巷里上演了千年,总有船去人希的空闲,而且令他们风光的时代,最近的也已远去了百年。似水流年,对于千年古镇,风流倜傥的名士,清高傲物的文人,都只是流星一现,诗文和业绩刻在桥上,融入长街水巷,汇成乌镇的气质。这种气质的魅力,引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推动了整个乌镇的前进。 从出口出来,我们就坐上了回途的车。乌镇入口,依然往来如织。 华东旅游热线:020-62833333 |
©2005-至今 中航国旅官网 粤ICP备05015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