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文化介绍:
巴渝文化
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
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与险恶的环境,炼就了巴人顽强、勇猛和骠悍的性格。重庆男儿热情似火而又坚韧豪迈,女儿柔情似水而又英气勃勃。
川剧
川剧是巴渝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
四川曾经流行外省的昆腔、高腔、胡琴腔(皮黄)、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由于这五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改称“川剧”。
川剧中的“变脸”、“喷火”、“水袖”等绝活独树一帜,再加上写意的动作,川剧为世人所喜爱并远涉重洋传遍世界。川剧名戏《白蛇传、金山寺》更是在国内外流传甚广。
川江号子
重庆至巫山这段千里川江上,航道弯曲狭窄,明礁暗石林立,急流险滩无数。旧社会江上船只多靠人力推挠或拉纤航行,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的江上集体劳动,只有用号子来统一指挥。因此,在滚滚川江上,产生了许多歌咏船工生活的水上歌谣——川江号子。
川江号子高亢、豪迈而有力,在峡江之中久久回荡,它起着在行船中统一摇橹扳动作和调剂船工急缓情绪的作用。现在,川江号子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码头文化
重庆历来是长江上游水路交通枢纽,江边码头林立,商船穿梭频繁,旅人来往如鲫。蜀中、中国西南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城市文化在这里都有交融,加上重庆自己独特的市井文化,形成了码头文化。
重庆的码头文化主要包括袍哥文化和茶馆文化。袍哥文化是指哥老会、天地会、袍哥会等民间秘密结社内部的江湖义气对城市文化的那部分影响。
此外,蜀绣、龙门阵、重庆方言、川菜等,也可视为巴渝文化的代表。正是由于这些独特的巴渝文化,铸就了重庆这块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
陪都文化
随着抗日战争爆发,日军于1938年10月占领广州、武汉,国民政府从南京撤至重庆,并将之定为“陪都”,实为“战时首都”,重庆成为当时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中心。
抗战时期的重庆,同美国的华盛顿、英国的伦敦、前苏联的莫斯科一起被列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历史名城,也是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政治舞台。7年中,留下诸多遗迹、轶事,使陪都遗迹成为重庆今天独特的人文景观。
据不完全统计,重庆大大小小的陪都遗迹有近400处之多,随着重庆大规模建设的开展,有些已不复存在,现存有代表性的遗迹主要有两类,一是蒋介石、宋美龄等要人的官邸、旧居;二是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战在渝留下的纪念地,如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的旧址。
位于重庆南山上的黄山蒋介石官邸,是保存最完整和相对集中的一处旧居遗址。国共和谈期间,中共领袖毛泽东、中共代表周恩来、王若飞等赴渝谈判,现存谈判旧址以红岩村、曾家岩50号、桂园、《新华日报》旧址等为代表,其中的桂园原为国民党张治中将军居所,在重庆谈判期间主动让给来渝的中共领袖毛泽东居住,1945年10月10日,国共和谈的《会谈纪要》就在桂园的客厅里签订。
抗战时期,随着国民政府迁渝,重庆成了内迁工业、学校的集中地,今天重庆许多大企业前身,都是当年南迁的企业。此外,大批有志于民族复兴、抗日救亡的青年学子纷至沓来,一大批著名的教育家、学者来渝执教,众多文化艺术界名流也来渝工作定居,诸如郭沫若、柳亚子、马寅初、陶行知、梁漱溟、徐悲鸿、老舍等,使陪都文化兴盛一时,重庆成为了当时四川省的文化教育中心。而学府云集的重庆文化区沙坪坝成为当时大后方著名的"文化坝",现在重庆大学校园里还保留着国立中央大学的旧址。
红岩精神
1948年,在国民党的统治下,中国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解放战争正以雷霆万钧之势向前推进,反革命的最后堡垒重庆处于全面包围之中,盘踞在这里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着垂死的挣扎,而被关押在“中美合作所”集中营里的共产党员,则同他们展开了一场胜利前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搏斗。从渣滓洞到白公馆,震撼人心的狱中斗争、城市地下党的活动,以及农村的武装斗争,向我们诠释了红岩精神的坚毅不屈。
想了解当地完整的旅游信息,请点击这里: 重庆旅游攻略
©2005-至今 中航国旅官网 粤ICP备05015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