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当地特色介绍:
湘楚文化
湖南一带在古代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块土地上孕育了灿烂的湘楚文化,湖南的出土文物、彩瓷、学府、书法、绘画、古乐都是古代湘楚文明之光的存留。
出土文物:长沙已发掘楚墓3000多座,汉墓10000多座。出土了我国迄今年代最早的铜剑、毛笔、天平、帛画、皮革鼓及竹简、漆器、长3米以上的兵器、越式青铜乐器,还有200多件原始玻璃。
彩瓷:在英国的牛津大学及日本、朝鲜等许多国家的博物馆内,陈列着烧有“天下第一”、“天下有名”的中国彩瓷,这些都出自唐代的长沙窑。
学府:创建于公元976年的岳麓书院,在北宋就被公认为全国的四大书院之一,到清末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再改建为湖南大学,千年弦歌不绝,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之一,对我宋明以来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
书法:汉晋以来长沙书法家辈出,欧阳询的欧体字名扬中外,唐时高丽王就曾遣使求之。在欧阳询的家乡望城县书堂山,他当年所用的洗笔池尚存遗迹。唐代的“草圣”怀素则是地道的长沙人,他曾把写秃了的笔用土埋好,称之为“笔冢”。
绘画:长沙的绘画技艺源远流长,在楚汉帛画中就有杰出的表现。北宋的长沙画家易元吉声名极广,相传当时皇宫中有两窝燕子,易元吉在屏上画了一只老鹰,燕子看到了吓得迁走了,可见他的画是何等传神。
古乐:清代乾嘉年间的乐工邱之睦继承古乐传统,创制了浏阳文庙古乐,弥补了失传已久的古“八音”中的“瓠音”。据说袁世凯“登基”时欲用古乐,派人去搜集各地古乐,得到的结论是“曲阜古乐徒拥虚名,远不及浏阳古乐完备。”
湖南人怕不辣
湖南人爱吃辣椒,每道菜都是辣辣的,有人说江西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毛泽东曾这样说过:“敢吃这种辣椒,世界上便再没有不敢做的事。当年起来造反的红军,没有不吃辣子的。”可以说,湖南人嗜好辣椒已到了“无辣不下饭”的程度。
湖南人吃辣椒花样繁多,除烹调做佐料外,还常单吃,有浸辣椒、剁辣椒、泡辣椒、辣椒酱;有用辣椒拌豆豉、拌香椿的,还有干炸辣椒的。外出旅行,自带上些辣椒制品,既可下饭,又可怯寒提神。
湘菜中的辣味有很多讲究,分为酸辣、麻辣、糊辣、油辣、香辣、脆辣、鲜辣、苦辣等等,各种辣味放到不同的菜肴中都有不同的调味作用。
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总称。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等等之分,各具不同的风格。湖南花鼓戏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从民间歌舞到对子花鼓直到能够演出一整本大戏这样一个从简到繁的过程。它由湘南民歌发展而成,从一旦一丑演唱发展到“三小”演唱。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多个,音乐曲调三百余支。按其结构和音乐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四类,都有粗犷爽朗、地方色彩浓郁的特点。音乐以小唢呐、锣鼓伴奏,曲调活泼轻快,适于歌舞戏。
早期的花鼓戏,只有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农忙务农,农闲从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省花鼓戏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不但整理了如《刘海砍樵》、《打鸟》等传统戏,而且创作了《双送粮》、《姑嫂忙》、《三里湾》等不少现代戏。《打铜锣》、《补锅》、《送货路上》、《野鸭洲》等已摄制成影片,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喜爱。
世外桃源今犹在
桃源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就在这里。桃花源的主要特色:风景、擂茶、桃花源游园会(桃花源人民选定每年的三月二十八——四月五日为桃花源游园会,当地人俗称“桃花节”)。
桃花源始建于晋代,到唐宋时发展到鼎盛阶段,在元代时毁于战乱,明清以后又开始复兴。历代以来,孟浩然、李白、韩愈、苏轼等大文豪都到过这里,留下墨迹。
近几年,桃花源开发了桃仙岭、桃源山、桃花山、秦人村等景点,景区面积达到了150多平方公里,同时还有沅江风景线、战国彩菱城遗址、热市温泉等可供游览。颇值一提的便是青山丘田秦人村,村民用秦币、使秦具,再加上味压天下的秦人正宗擂茶,香过茅台的秦人腊酒,令游客陶醉其中,忘身世外。如果你对那些新建的亭台楼阁不感兴趣,也至少可以享受到宁静的田园风光,那里的自然风光还是不错的,临沅江,靠群山,境内古树修竹,《桃花源记》里所描绘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意境尚可寻觅。
交通:乘飞机可达距桃花源景区34公里的桃源机场;景区距离常德市43公里,有旅游专线车可达;沅江上还有游轮可达景区。
想了解当地完整的旅游信息,请点击这里: 湖南旅游攻略
©2005-至今 中航国旅官网 粤ICP备05015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