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旅游注意事项:
一、黑龙江旅游须知
1、防雪盲:北方冬季常有积雪,雪的反光较大,外出旅游,尤其是滑雪时最好戴太阳镜,以保护眼睛。
2、备齐防寒衣物:北方冬天气温大抵在0℃至-30℃,有的地方可达-30℃以下。应备羽绒衣(连帽子最好)、高领较厚羊毛衣、羊毛裤、羽绒裤、手套等。若前往秦岭、长江一线以北,则必须穿高筒雪地棉鞋,穿皮鞋会冻得受不了。
3、汽车防滑:北方许多地方路面冬季积雪结冰,轮胎易打滑,因此要备轮胎防滑链,遇路面有冰雪,需给车轮套上防滑链。
4、汽车防冻:北方冬季大多在0℃以下,汽车夜间息火时,顺便要把水箱里的水放干,否则经一夜霜冻,水会结冰,或者要将水换成“不冻液”。
5、注意防滑:冬季北方路多有冰雪,路面较滑,穿皮鞋易滑倒,最好穿雪地防滑棉鞋或球鞋,切记不能穿皮鞋,否则行动不便。
6、防止掉进雪坑:在林海雪原,原有的路大多被雪覆盖,在不清楚路况时,不可冒然前行,需找树干当杖探明深浅方前行。若不幸掉进雪坑,千万不能挣扎,因越挣扎掉得越深,应等待救援。
7、给照相机保暖:电子快门的照相机或摄像机,在-20℃以下时,电池易“放电”,相机“失灵”,快门不能按下。因此,在户外拍摄完后,要及时将相机放进外衣里面“保暖”,用时再拿出来。此外,一定要多备些电池。
8、备用药品:冬季寒冷易感冒,出门旅游要备感冒片或治疗伤风感冒的药品;北方爱吃凉菜,不习惯者易“闹肚子”,需备黄连素等止泻药品;北方干燥口干,南方游客可以备上夏桑菊、黄老吉等清热冲剂。
二、黑龙江饮食文化
黑龙江人吃蔬菜,喜欢生着吃,以利于更充分地吸收维生素。冬季漫长,一年中能吃到地产新鲜蔬菜的时间太短。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凉拌菜,像家常凉菜,好多种新鲜蔬菜,加上豆制品、粉丝放在一起拌,还有黄瓜拉皮。另一种是蘸酱菜。熏酱菜有的源于俄罗斯,有的源于齐鲁。酱骨架最有名,还有酱肠、肚,鸡的各个部位都可以单拿出来酱。据说水晶肘子是省商学院食品系一位教授发明的。总之黑龙江人喜欢吃现成的。摆家宴请客,大部分菜都是现成的,现炒的菜通常没有几种。虽然黑龙江天气极冷,但人人都喜欢吃凉的东西,包括喜欢喝冷饮。 黑龙江菜在口味上的特点是咸,也与天冷有关。
黑龙江的主食分米饭和面食两类。现在主要吃大米饭,过去有高粱米饭、大楂子饭、小米饭、大黄米饭。黄米,未去壳前叫糜子,是地道满族的东西。
面食以白面为主,也有玉米面、黄米面。黄米面或粘豆包、豆面卷子,也是地道的满族食品。
面食中值得一提的是饺子。北京只有猪肉、韭菜、茴香三种馅,哈尔滨多达十几种,如酸菜馅、西红柿馅、青椒馅、山野菜馅、三鲜馅等。先前有著名的老都一处饺子馆,后起之秀有东方饺子王。据说东方饺子王在广州的一家分店生意特别火。
黑龙江人也喜欢吃面条。打卤面,有各种各样的卤。炝汤面,不同于南方的热汤面把汤和面分开来做,也源于满族迁徙不定的狩猎生活。又有面片、疙瘩汤。
三、黑龙江当地风俗
流行在黑龙江一带的信仰习俗。在元宵节时,家家都做面灯,而灯形如碗盏,俗称灯碗。用玉米面做成的叫金灯,用白面做成的叫银灯,用荞麦面做成的叫铁灯,做成型后上锅蒸熟后,插上用棉絮缠裹的芦苇做成的灯芯,面灯碗里倒满灯油,面灯就算做成了。然后依次把这些面灯送到祖宗板上、天地板上、皂王板上,送到仓库、牛马圈、井台、碾磨房等处,送到大门旁、大路口。
然后要把这面灯送到墓地,放在已故亲人的每个坟头上。送灯时,以谁先点燃为吉利。往坟地送灯的人,点灯时必须用自己的火柴,如果借别人的火柴点灯,认为祖先看不见光明。点灯时要边点点说:"正月十五来送灯,送金灯、送银灯、送铁灯,有儿坟前一片明,无儿坟前黑洞洞。有心来偷灯,偷个大铁灯,背也背不动,天冷地滑闹个抑歪蹬,大布衫烧个大窟窿。"元宵节晚上,因为家家送灯,所以路口、野外坟地一片通明。送灯的习俗,在黑龙江偏远山乡至今还有遗存。
©2005-至今 中航国旅官网 粤ICP备05015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