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特色介绍:
武汉特色-特色文艺
汉剧
汉剧为湖北主要地方戏曲剧,也叫“汉调”,俗称“二黄”,辛亥革命前后改称“汉剧”。汉剧有上千个传统剧目,现存剧目仍有660多个,主要演出历代演义及民间传说故事。汉剧唱腔以板腔体的西皮、二黄两类声腔为主,兼有歌腔、昆曲、杂腔、小调等。西皮、二黄在传统演唱中,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专用调和特定腔。
楚剧
楚剧旧称“黄孝花鼓”、“西路花鼓”,1926年改名“楚剧”。流行于湖北,约有100多年的历史,是在黄陂、孝感一带的竹马、高跷等民间歌舞及鄂东的“哦呵腔”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原是人声帮腔,锣鼓伴奏。1920年进入武汉后,受到汉剧、京剧的影响,逐步发展提高,形成了“迓腔”为主的板腔、高腔、小调三大腔系。
评书
湖北评书是用湖北方言讲故事。由一人表演,只说不唱,以一块木头为道具,情节每到关键时刻,猛击一下醒木,听众为之一振,流布于武汉、沙市、宜昌等长江沿岸城市。湖北评书善于塑造玩弄权贵豪强于股掌之间的草莽英雄形象,风格幽默酣畅,语言流畅、华丽,描绘景物时常用韵律回旋有致的骈体,与叙述、对话时使用的生动口语辉映成趣。
大鼓
湖北大鼓与湖北评书不同,以唱为主,夹以说白,以鼓板为主要乐器,演员边击鼓边唱说,风趣幽默,通俗易懂。
武汉特色-武汉三镇
武汉有武昌、汉阳、汉口三镇,其发展的历史、规模、速度各有不同的特色。
武昌
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在武昌最值得一提的事情就是黄鹤楼的屡次兴废,每一次都反映出各个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推荐景点:黄鹤楼
汉阳
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故名汉阳。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汉阳历来是长江中游商船集散的地方,归元寺更是武汉佛教丛林中保护的最好的一处。
推荐景点:归元寺
汉口
明代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汉水改道从龟山北麓入江以后,汉口得以独立发展。汉阳、汉口很早就筑有城墙,分别被当作过县治之所在。汉口后来迅速成为一座新兴商埠,名声和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武昌和汉阳,被誉为“东方芝加哥”。
推荐景点:武汉博物馆
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不足百年。
武汉特色-赏樱花
每年三月下旬至四月初,是武汉樱花最为烂漫的时候。武汉大学珞珈山和东湖樱花园是赏樱花的最佳场所,每年都很大量的游客赏花。
武汉大学的樱花道,位于前理学院和老图书馆的下方。道两旁的樱花树枝干壮实、排列整齐。每年的3月至4月初,繁花满枝。每年开花时节,赏花的游人络绎不绝,来到东湖之滨的珞珈山上,踏青赏花,其乐融融。樱花盛开时,武汉大学仿佛是一个花的海洋,每天赏樱花者数以万计。
东湖的樱花一般在阳春三月开放,花开时繁花似锦、灿若白雪红霞。东湖樱园由于园内樱花早、中、晚品种搭配,樱花盛花期一般有20余天。每年3月底至4月,东湖都要举办樱花节,樱花节期间,除了赏樱花,还有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如樱花树下放河灯活动,举行世界三大樱花园景色图片展、樱花品种知识图片展等。2005年的樱花节首次推出夜赏樱花活动,夜晚的樱花在七彩的灯光照射下,别有一番韵味。
武汉特色-过早习俗
武汉人称吃早饭为“过早”,他们几乎不自己做早餐吃,出门“过早”是一种深厚的地方习惯。“过早”这一词汇最早出现在清代道光年间的《汉口竹枝词》中,那时人们为了早早到汉口赶集,总是在路上买着吃。时至今日,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上人们工作、学习的场所与居住区距离的增大,这种“过早”的习俗呈增强的趋势。在户部巷过早已成为武汉市民的一种习惯。
武汉的小吃业极为发达,大街小巷无处不是生意兴隆食客盈门的小吃店。武汉的早点品种很多,汇集了南北方的各种口味,最具当地特点的早点有面窝、三鲜豆皮、热干面、麩子酒(方言,一种用酒酿和鸡蛋花冲成的甜汤),还有烧卖、汤包、牛肉线粉、炸酱面、豆丝、水饺、汤圆等,都是一些价廉物美的早点心。
想了解当地完整的旅游信息,请点击这里: 湖北旅游攻略
©2005-至今 中航国旅官网 粤ICP备05015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