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汶川 心旅行:
5月12日---两年前的今天,汶川地震震动山河,这个地名也从此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两年后,广东对口援建的汶川县已迅速开始灾后重建,新汶川的新面貌逐步呈现在世人面前。对于广东游客来说,在汶川地震两周年之际,以旅游的方式探访广东对口援建的汶川县,这是支持汶川、拉动汶川经济快速恢复的方式之一。据记者了解,经过两年的努力,千疮百孔的汶川已经焕然一新,其中由广州市对口援建的威州镇更已显露出现代羌城的轮廓。在汶川地震两周年祭奠的时候,只要踏上这块欣欣向荣的土地,你便会由衷地相信玉树的明天一定会和新汶川一样美好。
新汶川威州镇 重建的新家园
如今的汶川县是在废墟上重建出来的新家园,在地震之前,汶川县有许多标志性的建筑、广场也被摧毁破坏,重建后,有些地标力求恢复原貌,有些则是在旧建筑、旧广场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建造的,每一处新地标都凝结了地震前的回忆。其中,在广州市对口援建的汶川县威州镇上就有不少新看点。
必看点:红军桥 修旧如旧
威州曾是红军长征时的经过地,因此才有红军桥。新建的红军桥修新如旧,桥下就是岷江,江水日夜奔腾不息,站在桥上,可以远眺对面的山峰,依然有种气势磅礴的感受。不过只有站在桥上往远处看,才能看到对面震裂的山带被铁丝网罩住,以防余震时山石滑落的景象,这才会提醒你当时的地震回忆。游客在献花。
必看点:锅庄广场 集体舞成风景
在威州镇中心,有一个新建的锅庄广场,是为羌族、藏族群众开篝火晚会跳舞而修建的广场。现在的锅庄广场上竖立了一块大屏幕,每天都播放着不同的锅庄音调,每到夜晚,当地人都会自发来到广场上,大家不分民族和年龄,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们在这里跟着锅庄音乐翩翩起舞,人们有的穿着民族服饰,也有的衣着时尚,但只要一加入锅庄广场的集体舞,大家都兴高采烈,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成为威州镇的一道特色景致。
必看点:穗威大桥 广州对威州的情谊
由广州援建的穗威大桥,是广州、威州两地情谊的象征。这条大桥是从都汶公路进入威州的门户。这条造价6500万元的穗威大桥是在3月底才刚刚正式通车的,大桥全长142米、宽20.5米,大桥的设计融合了羌族文化特色,尤其是大桥中间的羌族牌坊,上书“穗威大桥”几个大字,十分醒目。这座穗威大桥的修建运用了许多新技术,其中为了保障大桥的使用安全,采用了广州大学周福霖院士的新型橡胶支座隔震技术,对隔震、抗震、保护桥梁有很好的作用。
汶川羌族乡村 云朵上的村庄
在距离威州镇不远的高山上,有两座被地震严重破坏的羌族乡村,如今也在重建中重获新生。来到汶川,一定要去拜访一下这两座“云朵上的村庄”。
新看点:布瓦村 羌族房舍典型建筑
另一座羌族村庄布瓦村的海拔更高,在2000米的高山上。广州援建队特地为他们铺了一条很漂亮的沥青路直达村口。这条村子和丙里村不同,是修新如旧,所有建筑都是在老房子的基础上重建的,因此所有的房子保持着浓郁的羌建风格,房屋均为黄土筑成的,而独有的女儿墙、转角落、白石塔等羌族建筑元素都可以在这里看到。在布瓦村,还有五座重新修建的黄土碉楼,105户村民的房子就这么围绕在高高的黄土碉楼周围,据说这是黄土羌寨居住类型的典型代表,在中国已不多见,十分珍贵。
新看点:丙里村 1400米的小“别墅”
羌族人一直都喜欢住在高山上,丙里村也是建在海拔1400米的高山上。由于地震破坏得厉害,现在村子里的房子全部是推倒重建的,不过整座建筑却是按照羌族当地的建筑特色来修建的。每一栋房子都似一座小“别墅”,每户门口都种了一棵枇杷树,是特别由成都运过来的,据说不计运费就要一千元一棵,每家每户还赠送了电视、冰箱等家用电器,生活在这里人们都相当悠闲满足,建在高山上的新村庄。
实用资讯:
交通:可由广州飞成都,在成都双流机场有客车直接到都江堰。在都江堰乘坐客车通过都汶公路抵达汶川县,目前已有客车每日运行,之前的交通限制也已经基本解除,大部分道路都已修建完毕,比较通畅,只有少部分路比较崎岖,全程要3~4小时,两旁还是可以见到断壁残垣和断桥旧路。
美食:重建后的威州镇不大,但集中了羌族各种农家特色美食,在锅庄广场附近有不少小餐馆可以品尝羌族美食,比如古羌缠肚、腊味肠、飘香里脊等都是特色菜。
住宿:重建后的威州镇新建了几家酒店、旅馆,但是由于援建工作仍在进行中,这些酒店、旅馆都基本上入住了参加援建的相关人员,如果是旅行社的团队游客都基本上很难在这里入住,需要当天乘车返回都江堰。不过其中有一个威州集中村,是一个农家乐,有少数房间可以给散客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