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民俗文化介绍:
枣庄市位于山东省南部,历史上早有“滕国、薛国”(现辖滕州市、薛地区)之称,南临古城徐州,北望齐鲁与孔孟之乡的曲阜邹县,相距甚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历史的长河中,鲁南广大劳动人民在祭天地庆丰年,办婚丧的民俗活动中,创造了众多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品,有着强烈的乡土气息。尽管现在科学进步,工业发达,一些新的和现代化的工艺美术品层出不穷地问世,然而植根于劳动人民生活中的传统工艺品如:刺绣、印染、纸扎、玩具、剪纸、木版年画等,依然流传至今,颇受大众的喜爱。
木版年画
木版年画在枣庄一带流行甚广,历史悠久,以“门神”、“灶马”为多。春节时,为美化喜庆活动,反映人们图吉利,避邪恶,追求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愿望,家家户户,皆贴门神。常见的大门门神为《关公大刀》、《秦琼敬德鞭锏》。关公五缕长须、面目和善;敬德豹头獾眼,怒目圆睁,神态生动,气势轩昂。房门为《三星高照》《五子登科》,室内为《刘海戏金蟾》《麒麟送子》等。木版年画一般用大红、粉红、橘红、橙绿、黄、黑六色套版,毛边纸印制,也有用光连纸的。其刻版刀法或刚强有力,或流畅饱满,色彩鲜艳协调,有强烈的装饰效果。
枣庄的木版年画与鲁西南荷泽一带,鲁东南临沂、苍山一带相互交流借鉴。滕县城内有经营南北杂货的“瑞祥仁”、“祥和”、“福新”等老店。中秋节过后,新清东昌府(淮县)一带的艺人来店刻版印制,腊月开始批发零售。这样延续了几百年。清代末期,城西五星楼村有一王朋,是城里“瑞祥仁”杂货店的伙计,他自幼聪明过人,跟随东昌府艺人干活多年,把刻制年画的制刀刻版、调色、印制的整套技术学到手。晚年在家乡办起年画作坊。至今王朋的后辈王永镇,其徒弟的后人张经泉仍操此业。十年浩劫期间,王楼村年画印版约有几间屋的容量被烧掉,可见当年生产经营之盛。滕县木版年画《状元及第》等十六幅曾参加1982年山东举办的民间工艺品展览,受到专家们的高度赞赏。
纸扎
(1)风筝
枣庄民俗文化介绍:
风筝
风筝在枣庄市已有数百年历史,每年春节过后、清明节前,群众多爱扎糊一些风筝,到河滩上或城墙上试放。眼看风筝随风扶摇,高入云霄,的确是一种赏心乐事。枣庄风筝品种繁多,有的是银燕对对,有的是大雁成行,还有什么蝴蝶翻飞,彩凤展翅,嫦娥奔月,舞女散花,刘海戏金蟾,以及月亮、七星、八角、哨筒、大蜈蚣等。为了加强放飞效果,还有的在风筝上安放绦带、竹条做的响号子在高空嗡嗡作响,更精致的是自己在已放起的大风筝上挂上一只专做蝴蝶风筝(翅膀可以闭合)上扎小爆竹1个,点燃后借风力上滑,当小蝴蝶升到大风筝处,爆竹爆开。由于爆竹捆在翅膀的哨子处,爆炸后哨子弹开翅膀合拢,蝴蝶从高空顺线迅速下降,这一技法,人们叫做蝴蝶送食。其中的佼佼者老工人韩广举,从事风筝制作多年,他的遗作蝴蝶、凤凰两件1983年2月曾参加“山东省民间工艺美术品展览”进京展 出,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好评。
(2)花灯
花灯在枣庄市有悠久的历史。据传早在汉代,每到这一天就有燃灯以祭祀道教太乙神的习俗。正月十五元宵节是灯节,群众称为小年,它是春节的继续,也是节灯活动的最高潮。这一天白天,狮子、龙灯、旱船、高跷、跑驴、秧歌等活动,声震街巷,热闹非凡。黄昏后,鞭炮齐鸣、焰火四起,人们把自己扎制的彩灯悬挂起来。有兰花灯、荷花灯、金鱼灯、元宝灯、狮子灯、龙灯、以及塔灯、山灯、走马灯等。儿童习惯端着豆面灯(十二属相灯),萝卜灯(把萝卜中间挖空,用刀子在皮上刻出各种图案、文字,中间放油点燃后,透明好看),走街串巷互相比美。 元宵节的灯彩活动是劳动人民及民间艺人大显身手的时候,一盏走马灯的制作,往往需要一个月时间。那雄武生威的龙灯,栩栩如生的狮子灯、凤凰灯,都渗透着艺人们的辛勤劳动。花灯活动几经兴衰,它随着经济基础、年景好坏而起落。据业余花灯艺人赵洪君说,他扎的“百鸟朝凤”灯、及“群龙戏珠”灯,在结构上力求牢固、美观,在装饰效果上,做到丰富多彩,在灯穗、灯座上变化无穷,一盏灯上出现不同形象的图案一百余种,能做到玲珑剔透,形态逼真。
(3)扎彩
枣庄市民间扎彩艺术颇为丰富,遍及各集镇。民间艺人除在传统节日制作狮子、龙灯、竹马、旱船及各式花灯外,亦为财主婚丧等迷信活动扎制一些物品赖以糊口度日。品种有:结婚用的轿顶八仙人子、麒麟送子,嫁妆上的剪纸、洞房窗花、顶栅花等。殡葬用的纸幡、天鹅、把门将军、对狮、对虎、十二美女(弹唱歌舞妓),人子花(所谓四老四少、四盆花)、金山、银山等,节日文娱活动用的狮子、龙灯、竹马、旱船、花车、花篮云灯及各种花灯等。
民间扎彩艺人,峄城区的陈培祥、吕干臣、吕长青等已去世,活着的仅有八星屯的宋永胜老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