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轮的前身是远洋客轮。在飞机尚未出现的年代,一旦旅游者的目的地需要跨越大海,便只能选择远洋客轮。只要上船,便至少要呆几周甚至数月。那个时候,客轮只是运输旅客的工具。注意,是“旅客”或“乘客”,而非“游客”。
1958年6月,飞跃大西洋的飞机投入商业服务,飞机从此正式成为民用运输工具。此后,追求时间和效率的旅客纷纷转投飞机,既然几个小时便能完成的旅程,谁还愿意花上数周呢?跨海客轮生意日渐惨淡,便开始谋求转型,为有钱有闲的游客提供舒适的旅行服务,这便是今天的邮轮。
在客轮时代,海上旅行乏味而艰辛,不说坐统舱的劳苦大众,即便是乘一等舱、二等舱的有钱人,也要忍受无聊的漫长旅途和淡水、物资匮乏带来的种种不便。要知道,那个时候为了节省路途时间,不到必须时是不会停靠补给的。恶劣天气甚至海盗等潜藏危险也时常降临。
今天,这些都成为了历史,邮轮不再是运输工具,也不会深入大海中央,只沿着港口城市边航行,这样便避免了风浪等危险;几乎没到港口都要停靠,保证了物资的充足;停靠港口都是旅游胜地,让游客玩乐而不感乏味。而更重要的是,今日的邮轮早已成为航行海上的豪华酒店,连泰坦尼克号都望尘莫及。高档的设施、丰富的娱乐项目,加上各邮轮公司精心开发的魅力航线,让油轮成为今时今日最有诱惑力的旅行方式。
油轮?邮轮?还是游轮?
究竟哪一个才是正确写法?着实是个让人头痛的问题。“油轮”两个字首先排除,因为看起来太过简陋,虽然这个词提示了船所使用的燃料,可谁愿意在汽油味弥漫的环境中航行?而通常现在在中国的称谓都是邮轮,这倒是颇有来源,因为在欧洲,早期的许多客轮大多数在载客之外同时载运货物(尤其是邮件),久而久之,载客的轮船也成了“邮轮”。不过邮轮发展到现在,功能的确已经大大进化,成了真正集娱乐、休闲、旅行为一体的“游轮”,这样一来,倒是恰到好处抵扣上了主题。
为什么偏是邮轮?
理由很简单,邮轮假期集合了乘坐邮轮漂于海上时的兴奋以及身处度假村的舒适,超值的价钱包括了膳食、娱乐及住宿,最关键的是免去了路上的交通费,让整个旅行开支大大节省。
除了花费的优势,邮轮旅行最大特色在于其悠闲浪漫,自主性强。在船上可以尽情吃喝,或享受碧海蓝天簇拥的悠闲时光,上岸后还可有不同的游览行程,只要你愿意,每分每秒都可以过得多彩多姿!邮轮还解决不熟悉目的地地形的担心,这和一直以来概念中的旅行截然不同。这条舒适的船可以带你到任何地方,怎么可能还有舟车劳顿之苦?一趟旅行,只要收拾一次行李箱。不用担心离下一站还有多远,甚至根本感觉不到旅途正在进行中,美食、购物、海风轻抚的小睡,都是打发两个目的地之间距离的好办法。只要玩,无须烦恼,邮轮的无国界悠游,让人不自觉便达到了“不知今夕是何夕”的状态。
失天的优势,势必让邮轮假期在中国越来越流行。再加上各大邮轮公司推出的各种相当诱惑人的优惠价格,传奇的贵族旅行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近!
与船有关的趣事
(以下事件发生在客轮年代,跟今天的邮轮已经扯不上关系,不过知道这些,会让你对乘船旅行平添些兴趣)
早在客轮时代,轮船就是以煤炭、石油或蒸汽为动力,而不是风,但大多数客轮依然会悬挂风帆索具等设施,这是因为当时的人顽固地认为船行大海一定要靠风,所以这个无用的装饰会增加乘客对船的信任度。
过了若干年,人们已经了解了船上真正的动力来源,但又有了新的误解:认为船顶的烟囱越多,代表船的动力越强。客轮公司迎合乘客这一心理,就在船顶加装许多烟囱,而烟囱多的船会更受乘客欢迎。其实这些烟囱都只是装饰品而没有实际作用。船的动力性也不是由其来决定的。
远洋客运中,高等级舱位只占船上的很小比例。举例来说,一等舱、二等舱如果各有100名乘客,那么三等舱,也叫统舱便有2000多名乘客,统舱位于船的底层,饮食住宿条件很差,只能喝汤吃马铃薯度过漫漫旅途,并严格禁止和一、二等舱的客人接触。但统舱中的客人是当时邮轮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
欧美人民对邮轮最为热衷,是有历史原因的。因为至少四分之一北美人的祖先是坐着邮轮的前身——客轮,从欧洲来到美洲新大陆的,没有客轮,也就没有他们的后代在此安居乐业。
在美国禁酒令的年代里,只有在公海上才能喝酒,所以当年人们坐着客轮出行,都会一路狂欢,每天喝个烂醉,因为这在当时的美国陆地上,是非法行为。
>>邮轮旅游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