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当地民俗特色介绍:
婺源当地民俗特色-婺源四色
婺源以山川秀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贤俊众多而盛行于世。婺源的四色特产非常有名,所谓四色,就是指红、绿、黑、白四种颜色,分别指代婺源特有的红色荷包鲤鱼,驰名中外的江西绿茶“婺绿”,丹青垂爱的黑色龙尾砚,个大肉脆雪白甜梨。
红色——荷包红鲤鱼 :明代开始在婺源民间选育繁衍,因当地的水质优良、气候适宜,逐渐形成了一种特异品种。其色彩红艳,头小尾短,背高腹圆,型似荷包,故名荷包红鲤鱼。该鱼营养丰富、肉嫩汤鲜,是食用、药用、观赏俱佳的国家级优良淡水鱼种,已列为国宴之珍。
绿色──婺源绿茶 :婺源是中国绿茶之乡,千百年来,“婺绿”以“颜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的特点而著称于世,早在唐代婺源就已成为“绿丛遍山野,户户飘茶香”的著名茶区。婺源茗眉是婺源绿茶中的上品,它的外形弯曲似眉,翠绿紧结,银毫披露;味道鲜爽甘醇。
黑色──龙尾砚 :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有12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砚国名珠”、“文房瑰宝”。龙尾砚以取龙尾山的石料制作而得名,砚品繁多,制作精细,风格高雅,历朝皆为贡品,以“声如铜、色为铁、性坚滑、善凝墨”而闻名。宋朝诗人苏轼曾冠以“涩不留笔,滑不拒墨,厚而坚,朴而重”之美称。
白色——江湾雪梨::产地江湾,果白如雪而得名。《婺源县志》载:明代,婺人从歙县丁字桥引进梨苗,与当地野生棠梨嫁接,并以油渍纸为袋将果逐个包封,成熟时果雪白,有西降坞、六月雪、白梨、苏梨等品种。其中尤以“西降坞”为最,皮薄肉细,核小汁多,脆嫩爽口,味美香甜,是果中上品。
婺源当地民俗特色-婺源四古
一古——古建筑
婺源古代属于徽州所辖,所以这里的民风民俗与现在的皖南地区非常接近,保留了大批古朴典雅的徽派古建筑,古祠堂、官邸、民居、书斋、戏台、廊桥、亭阁、宝塔等遍布全县。
那些白色的房屋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显得宁静而幽雅。李坑、延村、思溪、桃溪等明清民居群被建筑学家称为“古建筑博物馆”。
二古——古溶洞
位于灵岩国家森林公园内的灵岩石窟群有大小溶洞36个,洞内泉潭参差错落,有数百个上佳景点。
曾有许多文人墨客到过此洞,至今仍保留着“岳飞游此”、“吴徽朱熹”等题词2000多处,为国内罕见。
三古——古树
遍布乡野的名木古树,为婺源又增添一份古韵。
汉代的苦槠、隋朝的银杏、唐代的香樟、北宋的紫薇、南宋的牡丹、明代的香榧以及其他历时千余年的红豆杉、楠木、柳杉、罗汉松、刨花楠、黄檀至今仍然长得亭亭盖盖。婺源的古树中,最有名的是被称为“江南第一樟”的虹关古樟和朱熹亲手栽植的巨杉。
四古——古文化
婺源是理学大师朱熹的故里,还出过文学家朱弁、皖派篆刻创始人何震、朴学家江永、铁路专家詹天佑等名人。
据史书记载:从宋至清,婺源全县考取进士的有550人,出任仕宦者2665人,到明清朝更有“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之事。县中文人学士的著作达3100多部,其中172部计1487卷被选入《四库全书》,所以有“书乡”之誉。
婺源当地民俗特色-油菜花海
江西婺源,被世人称之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古老的城镇建筑和农村面貌让人感受到的是淳朴且充满自然的气息,漫步于乡村的石板路,穿过溪河的石拱桥,油菜花盛开于徽式农舍间中。每年的三、四月份,就是婺源油菜花飘香的时节,漫山遍野的油菜花齐齐盛放的时候是这里一年中最美的时光。
不同于其他很多地方的油菜花,婺源的油菜花有另一种意韵:群山如抱,蓝天碧水,在葱茏的绿色掩映中,粉墙黛瓦的徽州民居鳞次栉比,一个个古老村落点缀在广阔的油菜花丛中,争相辉映,如同一幅花黄柳绿的水墨丹青。
还有粉红的桃花、洁白的梨花点缀在金黄色的油菜花中,掩映着白墙灰瓦的徽派建筑,使逃离纷繁城市的人在这里找到了归宿。夜宿农家,煮一壶醇香的米酒,炒两个平常的小菜,十几元钱就能把你带到人生最高的境界。
婺源当地民俗特色-傩舞地戏
婺源傩舞
傩舞,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
婺源傩舞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初叶就有婺源傩舞外出表演的记载。这种带有原始宗教色彩和图腾崇拜意识的舞仪,寄托了村民的美好愿望,古时每逢打醮、新春都跳傩舞祈福禳灾,表演非常古朴、粗犷、夸张、简练。
如《开天辟地》,舞者头挂"盘古氏"面具,手持大斧,四面砍劈,表现出开创乾坤的盘古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英雄气慨。《判官醉洒》表现判官与小鬼嬉耍斗酒的酩酊醉态,人物性格鲜明,饶有生活情趣。《舞花》则是一组大型舞剧,表现秦二世胡亥篡夺皇位的历史故事,气势磅礴。
傩舞是一种古典舞蹈与彩绘木雕的相结合的艺术。婺源傩面具有50多种,以木头雕做,工艺精致,手法夸张,神气活现,其忠奸优劣、老少妍陋无不神似。旧时乡民把傩面具奉为"神灵",开橱和封存傩面具还有一套尊祀的仪式。婺源傩舞由于受到明未盛行的目连戏的影响,有的节目逐渐发展为戏曲形式,增加了弦乐和高腔曲调,别具特色。
婺源地戏
婺源地戏是婺源民间的一种由乡民穿戴戏衣,化装成人们熟悉的一组组戏剧人物亮相游行的敬神与娱乐相统一的传统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初、三月三、四月八和迎秋打醮时,不少地方都会演出地戏。地戏有地戏、马戏、抬阁和高跷等形式。扮演者穿戴戏衣,饰成生、旦、丑、末、净等角色,依次亮相。
在地上行走者称地戏;乘马而游者,谓马戏;抬阁帽是由四至八个人抬着一张大型台桌,台桌分高低层和前后区。扮演者(多位灵巧的儿童)各饰某一戏剧中的角色,穿戴考究。形态或站、或坐、或倒立、或悬空,组成一个个精彩画面。如《桃园三结义》、《闹天宫》、《单刀赴会》、《打金枝》、《三岔口》、《拾玉镯》等。
上述三种,只配以锣鼓丝弦,扮演者不演不唱。而高跷则是脚上绑定木棍,短的一尺,长的一尺半。扮演者边走边演,一般多为插科打诨,逗人嬉笑。艺高者甚至表演武术、或劈叉、或空翻。
想了解当地完整的旅游信息,请点击这里: 江西旅游攻略